要寫這篇讀後感,其實讓我有點戰戰兢兢,因為這是一本影響我很深的書。作者周志建老師是有名的敘事治療工作者,當初我是在心情低落時遇見了這本書,本來只是希望能夠找到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情,卻讓我意外開始學習心理諮商,並成為一名心理助人工作者。
我期待能好好敘述這本書豐富我生命的部分,但如同作者所說,敘事治療是一門很重視實踐及體驗的學派,在書中的所見所感,或許還是要回到書中的「故事」,才能好好體會。希望能把這本好書推薦給大家。
這本書裡的「故事」,主要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讀的小說、電影、戲劇裡的那種,而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段真實「生命經驗」。所謂的故事治療或敘事治療,是心理諮商裡的一個學派,透過讓案主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,以達到治療的效果。書中一開始對敘事治療的敘述是這樣的:
這個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,一改傳統心理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,既不分析也不診斷,就是讓個案敘說自己的故事罷了。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,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,進而重新改寫生命故事,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,十分神奇。
作者給這本書的定位是簡單易讀的大眾心理書,雖然提到了許多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技術,但透過故事的引導,卻讓人很容易理解,當中穿插了作者自身和許多案主精彩的生命故事,也透過這些不同的故事,帶領讀者從不同的面向看待「敘事」這個概念。
把故事說出來之後,生命就真的能有所轉變嗎?對我來說,當我開始講一個故事,那就代表我必須回到那個當下去重新體驗自己的存在,這便是重新理解自己的開始。說了故事,就能夠再次看見自己在當時的脈絡裡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而這樣的看見,便能夠成為我們生命中繼續成長的養分。
書中提到一個敘事治療中常使用的問句:「你是怎麼辦到的?」在諮商中,案主可能敘說的是一段艱難或痛苦的過去,但看著此刻仍然安坐在眼前的這個人,我們會驚訝於他的「韌性」或「生命力」。這個人是怎麼堅持到今天的?他是如何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生存下來的?當我們面對曾讓自己遭受重大打擊的過去,也許也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:我是怎麼從那段過去中堅持到現在的?
但要說自己的故事,可能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做到的,需要稍微調整一下習慣的思考模式。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,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,往往較重視以「批判式思考」為主的理智分析,但在我的理解裡,說故事其實是一種「不帶有批判的理解」,與我們習慣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有很大的差異。就好像一個人手上拿著一個未知的正方體,以我們擅長的思維方式,我們可能馬上會問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它能幹嘛?」、「好用嗎?我能怎麼使用?值得我用嗎?」、「它有什麼問題?我該如何解決?」⋯⋯
而我們若是以「純粹看見」的方式去體驗的話,我們可能會說「它好像有點沈沈的」、「它是什麼顏色的呢?」、「拿在手上的感覺是什麼,是溫暖的嗎?還是冰冷的?」、「是木頭的感覺嗎?」、「嗯,上面好像有點灰塵,把它擦一擦好了」、「欸,原來這是一個魔術方塊啊!那麼把它轉一轉會如何…」⋯⋯
有稍微感覺到差異了嗎?這邊再引述一段書中作者回答學員的話,來完整說明到底什麼是說故事:
說故事,是為了要讓我們確認自己的存在。「我說,我是,故我在」。
說,是一種發聲,更是一個人主體性的展現。
說故事,幫助我們去「確認」過去某個經驗跟自己的關係,同時也幫助我們辨識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,進而看見自己內在隱藏的期待、感受及渴望。
說故事,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,也讓我們把自己「認回來」,於是自己就更完整。 當我們開始說故事,便有機會重新理解過往經驗(老掉牙的故事),不讓它繼續待在我們心裡的地窖裡,躲躲藏藏,甚至變成厲鬼一般每天跟我們糾纏不清。
說完故事,生命就會產生新的方向與動力,於是,生命故事就有機會「重寫」了。
故事,其實就是一種語言的表現形式。有歷史學家認為,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同,就在於語言的出現,讓人們能夠超越單純的主觀或客觀,建立起所謂「互為主體性」的世界。語言的強大力量,不言可喻,我們身上有多少的個性和特質,是因為從小父母、師長、朋友的言語所造就的呢?一個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,可能因為從小不被母親認同,而一輩子覺得自己沒有成就;一個瀕臨退學、快要自我放棄的學生,可能因為老師的一句話,而改變自己的態度。類似的例子你我可能都聽過,我們也都曾經因為他人的無心之言而有情緒起伏,語言雖然是無形的,但卻總能實實在在地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。
如同書中提到的,「真理,就藏在故事中」。這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的一個故事:
以前在北邊的邊塞地方有一個人很會養馬,大家都叫他塞翁。有一天,塞翁的馬從馬廄裡逃走了,越過邊境一路跑進了胡人居住的地方,鄰居們知道這個消息都趕來安慰塞翁不要太難過。不料塞翁一點都不難過,反而笑笑說:「我的馬雖然走失了,但這說不定是件好事呢?」
過了幾個月,這匹馬自己跑回來了,而且還帶回了一匹胡地的駿馬。鄰居們聽說這個事情之後,又紛紛跑到塞翁家來道賀。塞翁這回反而皺起眉頭對大家說:「白白得來這匹駿馬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啊!」
塞翁有個兒子很喜歡騎馬,他有一天就騎著這匹胡地來的駿馬出外遊玩,結果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了腿。鄰居們知道後,又趕來塞翁家,勸塞翁不要太傷心,沒想到塞翁淡淡的對大家說:「我的兒子雖然摔斷了腿,但是說不定是件好事呢!」鄰居每個人都莫名其妙,他們認為塞翁肯定是傷心過頭,糊塗了。
過了不久,胡人大舉入侵,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徵調去當兵,因為胡人非常的剽悍,大部分的年輕男子都戰死沙場,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用當兵,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。這個時候鄰居們才體悟到,當初塞翁所說的那些話裡頭所隱含的智慧。
這便是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的故事。想想看,如果少了這個故事,當我們說「禍福相倚」、「樂極生悲」、「挫折是偽裝的祝福」,可能小孩聽不懂,大人也不想聽,即使聽進去了,也可能只是頭腦懂了,心卻沒有體會。透過故事的引導,雖然一個人不一定能說出背後的道理,卻能夠更深刻的去理解和體驗。故事,真的很有力量吧!
看到這邊,想說說故事了嗎?如果你沒有一個諮商師可以聽你的故事,那也沒關係,書裡也提到了一個好方法,那就是「自由書寫」。
自由書寫很簡單,其實就是拿起紙和筆,如實地把你此刻想到的任何東西都寫下!不管是想法、感受、某個人說過的話、突然想起的回憶,都可以。透過書寫,除了可以整理自我外,心裡的想法也有了機會「被看見」,而不是只停留在腦中出不來。
想不到要寫什麼嗎?作者也提供了兩招很好用的小技巧。第一個是從「我不知道要寫什麼」開始寫,讓自己慢慢進入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狀態。第二個是在寫完之後,最後再寫下一句「其實我想說的是⋯⋯」,把真正想說的話繼續寫下。詳細的說明和自由書寫的方式,可以再參考書中的內容,會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最後是一些我個人讀完這本書後,在生活中實踐與反思的內容。書中其實一開始就提到「只有生命,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」、「一個人不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」,身為一名治療者,對自我生命的理解和覺察是重要的,這也是為什麼作者選擇在第一部分就先揭露自己生命故事的原因。
開始從事心理助人相關工作後,我才慢慢體會到「從自己開始做起」的重要性。任何的療癒,都必須從自己開始,不管學會了再多技巧,若是不能先運用在自己的身上,先好好覺察自己的狀態,那麼再有心想要助人,效果都是打折扣的。我相信不管在什麼樣的行業中,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。自己所想帶給別人的東西,必定要是自己先願意使用在自己的身上,而不是一有(自認的)好東西,就急著推銷給別人,自己卻沒有真正的用心體會過。
講了這麼多「說」故事的重要,那麼「聽」呢?其實在本書中,有一篇「存在性的相隨」,也是很美的一段故事。很多時候,因為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,我們不一定能理解他人的處境,也沒有辦法做些什麼來讓他們停止受苦。這時候,就聽吧!仔細地聆聽,盡量用心理解他們的感受,這樣,其實也就是一種療癒了。人活在世上,錢沒有了還可以再賺,但時間過了就永不回來,當你願意花時間陪伴一個人,就是最珍貴的付出了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