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方法,來改變自己嗎?
在上一個練習中,我們討論到如何建立「迷你習慣」來幫助自己達成有效的改變。今天的練習,我想繼續延伸迷你習慣的概念,來討論:是什麼原因形塑了我們的改變。
想不到的是,我們每天所做的行為,竟然只要使用簡單的三個要素,就可以解釋完畢了!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著,並希望從中找到改變自己的關鍵,那麼今天的練習,就是為了你而寫的。
今天的內容是來自《設計你的小習慣》(Tiny Habits)這本書,作者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福格博士。在書中,他提出了「福格行為模型」:
B = MAP
B (Behavior)代表行為、M (Motivation) 代表動機、A (Ability) 代表能力、P (Prompt) 代表提示。
意思也就是,行為的產生,是由動機、能力與提示所共同影響的。
**動機越強,行為越容易發生。**這點我們很容易理解,例如當一個人感到極度飢餓時,進食的行為對他來說便有很高的機率發生。反之,若是一個人不餓,即使把再美味的菜餚擺在他面前,他可能也不為所動。
**一個人執行行為的能力越強,或是行為的難度越低,行為越容易發生。**以練習吉他三十分鐘為例,一個已經演奏吉他多年的專業樂手,和一個剛入門的新手,前者順利完成練習的機率,可能比後者更高。
**提示,則是行為產生的第一步。**沒有提示,行為根本不可能發生。例如一個想要定期健身的人,若是他的頭腦裡根本沒有閃過要去健身房的念頭,身邊也沒有人提醒他,那麼健身這件事,對他來說就永遠不會發生。
那麼,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三個要素,來改變自己、建立習慣呢?以下為了方便解釋,我將MAP的三個要素倒過來說明,也就是先說明提示、再說明能力、最後說明動機。
在 Tiny Habits 一書中,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使用這樣的習慣句型:
After…, I will…
也就是,在某件事A之後,我會做某個行為B。A,便是作者所稱的錨點(Anchor),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固定會做的事,或是已經養成的習慣。例如一個人從早上起床開始,可能有的錨點是:
我們便可以利用這些錨點,來設計自己的行為。例如:
找到了錨點後,我們要如何讓後續的行動更容易呢?接著往下看。
為了讓行為更容易發生,我們首先可以做的便是加強自己的能力。我們可以學習相關的技能,找人幫忙,或是使用工具來輔助自己。以學習吉他為例,我們可以報名線上課程,找老師學習,或是使用撥片來幫助自己撥弦。
我們也可以把要執行的行為難度降低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內。同樣以學習吉他為例,假如原本希望自己可以練習30分鐘,但發現有些困難,那麼不如縮小行為的規模,例如只練習5分鐘;或是只做第一個步驟,也就是把吉他拿出來。
先習慣執行微小的、簡單的行為後,等到習慣慢慢建立起來,再逐步提高強度,是一個有效的做法。
關於如何建立微小的習慣,可以參考:迷你習慣。
介紹完了行為產生的三個要素,以下是今天的練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