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章說明,我們的念頭和情緒並不是我們的一切,只要看清了這個過程,就是解開煩惱的開始。
上一章提到,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萎縮中。我們總是帶著許多煩惱,又因為萎縮體的存在需要對立、對抗,當彼此的萎縮體互動的時候,只會造成更多的不愉快。
如果每一個人都是萎縮的,首先我們可以發現的是,這並不是誰的錯,而是人類有史以來,上萬年累積的制約,是一種精神上的DNA。
值得安慰的是,任何我們所碰到的不好的事,人生所遭遇的任何痛苦,其實不是衝著我這個人來的。反過來,受害的人也不要責怪自己。就連傷害別人的人,也不用完全責備自己,抱著挫敗感度過一生。進一步講,我們每一個人存在這個世界,都在反映著人類上萬年的制約。我們一切的行為,包括念頭,也只是反映人類無意識所帶來的昏迷,而這個昏迷是幾萬年累積下來的。站在無意識的昏迷來談,誰可以責備誰?誰又有資格責備誰?有誰可以講自己沒有犯過罪?而罪,又是什麼?
因為我們都不快樂,總是不滿足,總覺得好像有一個更好的未來、更好的境界、更理想的狀態,是可以透過努力,透過頭腦的規劃而達成的。
可是我們卻沒有發現,造成這一切不愉快的原因,正是因為我們的思考和念頭。念頭本身不是問題,過多的念頭才是我們困擾的來源。
我們以為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就是一切。我們把萎縮體、念頭體當成了自己,當成了生命的全部,但這些都只是生命的前景、生命的一小部分,真正的生命,是遠遠超過這一切的。
生命,其實不光是人生的內容。不管多悲慘或是多風光,這些生命種種的變化,只是全部生命的一小部份,還在生命的前景打轉。生命的背景,也就是念頭和情緒所從生的因地,才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份。也就是說,除了「有」,還有「沒有」才組合出完整的生命。不幸的是,我們的一生都落在「有」的形相世界,忽略掉了一個更大的境界——這是我透過這本書想帶回來的。
因為生命和生命的故事已經混淆了,我們的焦點放錯了,隨時把注意力放在念頭和情緒的世界,也就是把人生故事的內容當作生命。因為我們把全部的身分投入生命的故事,才會讓念頭再加上情緒的擴大、甚至反彈,造出一個萎縮體,來代表真正的我。反而,把真正的生命蓋住了。
而要從這樣的不愉快中解脫,其實並不需要時間或努力,只要醒過來就可以。作者提到,我們最深刻的經驗,常常發生在無思無想的狀態下,即使沒有念頭,我們的本能也可以幫助我們清醒地應對生命的一切。(讀到這裡,我還是有些疑問,很難想像沒有念頭的境界,以及沒有念頭如何過得更好?)
我相信每一個人,都有一些很特別的經歷,讓我們一生不忘。有些人是從愛情中得到一個過去沒有經歷過的經驗,尤其是初戀。還有人是在跳傘、潛水、登山等冒險活動受到刺激,覺得特別新鮮,終身難忘。仔細看這些經驗的共同點,都是一個無思的狀況。在那個時點,我們自然失掉時空的觀念,清楚地體驗當下,而沒有再加上一個念頭或情緒來加油添醋。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單純的意識,它是最直接、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。它本身,就是。
只要看清了情緒和念頭是如何影響著我們,就足以讓我們解脫,所謂的解脫,也只是「從腦落到心」,從腦的思考,切換到心的聰明、心的智慧。所謂心的智慧,也就是最原初的意識,是在所有的念頭、情緒產生之前,就已經存在的。
只要看到這些原理,甚至可以觀察到這一反應發生的流程,就已經可以把人生的困擾解開一半了。所以古人會強調——看清,就是解脫。一樣的意思。會讓我們發現,我們一生都被自己的頭腦跟情緒綁住,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們的範圍。
借古人的解釋,再進一步講。解脫,就是從腦落到心。也就是從念頭轉到心的智慧,而心的智慧不是靠念頭或語言可以描述出來的。它其實是更大的聰明,我們稱之為智慧。我記得,我在《真原醫》也花相當多的篇幅來說明心的智慧是遠遠超過腦,是任何腦的境界所無法比擬的。當然,我在這裡所提到的「心」,指稱的是一個超越思考而無思無想、無限大的狀態。它是還沒有念頭前,就已經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