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日練習

簡單而微小的改變

《全部的你》心得筆記 (8):第一卷第七章,我們是萎縮體

Posted at — Feb 14, 2021

本章說明,我們的情緒是如何變成了「萎縮體」,並影響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。

念頭的影子,變成了萎縮體

上一章提到我們求生存的生理反應,在我們的身心製造了放大的情緒反應。當我們不斷經歷這樣的過程,久而久之,這些情緒好像就變成了活生生的實體,與我們共生共存。

這樣的情緒體,也可以稱之為「萎縮體」,或是「恐懼體」,因為恐懼是最強大的負面情緒,也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擴大器。

其實,每個人就是一個情緒的萎縮體(contraction body)。我們生出來,本來像是張開的手,是舒坦、開放的,沒有顧慮,沒有憂鬱,一切的經驗都是新鮮而完美。很可惜的是,念頭和情緒造成的萎縮,讓我們的心就只能受到這個萎縮體的作用,在種種恐懼、悲傷、焦慮的影響下,封閉著看這世界。

怎麼把這種舒坦的打開狀態找回來?透過「全部的你」,可以找回來。

尋求對抗的萎縮體

當我們的萎縮體越強烈,它也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,同時,因為萎縮體是由念頭產生,是一種「念頭體」,而念頭的本質是對抗、對立、比較,當我們全然地放鬆時,念頭是起不來的。因此,萎縮體會不斷尋求反彈的機會,以強化自己的存在。

長期下來,這個萎縮體和一個念頭體(thought-body)一樣,本身好像獲得了一個獨立的生命,不斷地原地打轉,不斷強化自己、強化「我」的觀念。一個萎縮體(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)絕不會希望輸給別的萎縮體。念頭是透過對抗才得以成形。一個人完全放鬆、沒有阻抗,是不可能有念頭的。一個萎縮體也是一樣,是透過阻抗、反對、磨擦,才可以延續存在。

這麼說,我們每一個人的萎縮體都很容易受到刺激。甚至,會不斷找受刺激的機會,好伺機反彈、退縮、痛心,跟周邊的人都鬧得不愉快。就好像透過萎縮體我們可以把周邊的事端放大,讓自己和別人老過不去,引發一連串的負面影響,這就是萎縮體之間的共振。

生命,本身就是一個大萎縮,加上種種的小萎縮

最後,引用一段書中的文字,這段話很清楚地描述了我們的萎縮:

仔細觀察,我們生命點點滴滴都在一個萎縮當中。從早上醒來的那一刻,萎縮就開始了。我們就已經被自己的念頭帶出沒完沒了的顧慮,自然產生壓迫感。

比如說,我們一早起來,要打理自己、照顧家人的早餐,按著表定時間送孩子上學、送家人上班。出門時,很少是舒暢快樂的,多半是在一種說不清的窩囊和萎縮。一走出大門,要往左還是往右,是搭車還是走路。一有機會停步,就打開手機看時間,今天有什麼事要做,昨天有什麼事沒收拾……每個都是困擾,不得不做一個立即的決定。到了學校,該不該跟同學討論功課,或商量社團的活動。到了辦公室,該去倒杯水還是先去洗手間,又是一個馬上的選擇。要不要喝咖啡,該不該給客戶打電話。中午,要上這一家餐廳還是另一家小吃。下午,該不該繼續等電話。再做點事吧……時間,在催促。念頭,在趕著。

直到睡前的最後一秒,還在窩囊中要作出一個選擇。要不要靜坐。要不要做點運動。要不然,練個呼吸吧。吸氣,好像太急了,要不要再撐一秒再呼氣。睡吧。腦子好像還有念頭在動,再不喊停,就睡不著了……一天當中的種種選擇,多半是不好的,隨時都有一個不得已。我們彷彿只能在每次浮現的不得已裡,無奈的選一個比較沒那麼不得已的。

我們很自然的,把生命活成了一個大問題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問題。一天的生活,也只是在眾多問題的逼迫下,依序選一個後遺症比較輕微的解答。從瑣瑣碎碎的難受中,選一個不那麼難受的。我們已經把生命當作一個 dilemma(兩難)。每一個瞬間,要或不要,都是兩難。兩難,不管怎麼解答,都會帶來萎縮,只是萎縮多或萎縮少的問題。這麼說,我們的生活不可能不是萎縮。

我們都有經驗,面對瞬間帶來的新消息、一通電話、一個人、一個狀況,心裡馬上就微微的一緊。即使什麼事都沒有,仍然有一個慣性,把生命隨時落入兩難,同樣含著更隱微的萎縮。就這樣,一個瞬間,萎縮。再一個瞬間,還是萎縮。哪裡還有空隙,去體驗生命的快樂。

仔細看,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這種左右為難的困境。我們隨時都用一種不得已,甚至充滿無力感的態度,來面對生命。我記得,當時我自己還不到幾歲,就已經意識到生命充滿了紛紛雜雜的兩難。再怎麼微不足道的兩難都帶著一種緊迫感,讓人很難從種種的兩難中走出來,突破一條路。我相信,每一個人只要仔細覺察,也都是這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