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自己,是一種身心的平衡 - 認識自己的練習 021
此刻的你,自在嗎?
觀察自己的心,它是焦慮的,或是放鬆?是平靜的,還是不安的?
不知道你是否曾經隱約有過這樣的感受:當你身處一個你並不是很喜歡的情境,或做著不符合你本性的事,你會感到抗拒、煩躁、度秒如年、心中可能還有許多負面的念頭⋯⋯
或許你會在這裡閱讀這篇文章,正是因為你有類似的經驗,而你希望能有所改變。
今天的練習,我想討論一個概念:做自己,是一種身心的平衡。
我們也可以說,認識自己,就是一個找回「平衡」的過程。
認識自己,與健康飲食的關聯? #
這個練習的靈感,來自於最近我整理《真原醫》的閱讀筆記時的感觸。
書中提到了幾個健康飲食的原則:
-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。
- 選用可引起食慾的食物均衡飲食。
- 以自在悠閒的心情,慢慢進食。
- 小口小口慢慢吃。
- 細嚼慢嚥,讓每一口都得到唾液的充份浸潤。
- 仔細品味、欣賞並感恩每一口的食物。
- 專心吃飯。
乍看之下,你也許會默默地覺得:這好像有點老生常談?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吧!
的確。但我們也許可以反過來這樣想:既然大家都知道這些原則,為什麼真正做到的人,好像卻沒有很多呢?
繼續閱讀下去之前,你可以先稍微想想,得到自己的答案。
你離你自己,有多遠? #
我把以上的飲食原則,轉變成以下幾個問題,來衡量一個人此刻的狀態。你可以試著與你的日常生活對照:
- 你是否時常感到著急、焦慮、害怕時間不夠用?
-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某些事,常讓你感到提不起勁、沒有動力?
- 你在做決定或採取任何行動時,是否容易感到緊繃,而非從容不迫?
- 對於眼前要做的事,你是否時常感到不耐,而非按部就班、平心靜氣完成?
- 你心中的負面念頭是否會時常浮出來,不自覺地讓你想要煩惱、抱怨?
- 你的精神是否不容易集中,無法好好專注在一件事上?
以上的問題,當你回答的「是」越多,可能正代表你離真正的自己越遠。
這也與我們上面討論的問題有關:為什麼我們吃飯時明明都知道要專心、慢慢吃,卻還是做不到?
一個可能的原因是,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連結,導致我們的外在行為(例如吃飯),呈現出一種不協調、緊張、不安的狀態。
反過來,我們也許可以說,當我們處在一個比較接近自己、身心合一的狀態時,我們所表現出的行為,會是:
- 不著急、不緊繃、有耐心、從容不迫、平心靜氣。
- 感到有能量、有動力。
- 能夠專注投入眼前的事務。
- 容易保有正向的情緒。
- 能發自內心感謝、感恩。
假如在上述的討論中,你發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緊繃不安,那麼這一系列的練習,其實有一部分很大的目的,正是希望可以幫助你透過更認識自己,來得到與自己更深的連結。
你是敞開的,還是封閉的? #
在這一個練習的最後,我想要介紹一個非常簡單實用,可以在生活中馬上幫助到你的方法。
這個方法就是,時常問自己:
我是敞開的,還是封閉的?
例如,當我們做重要的決定前,就可以這樣問自己:如果這樣做,我的感覺是什麼?它讓我感到敞開、自由、放鬆嗎?或者,我會因為這個決定,而感到更無力、萎縮、受限、動彈不得?
你可能會疑惑:怎樣的感覺才是自由、敞開呢?在這裡要稍微注意的是,這裡的自由,並非代表放縱、不負責任、恣意妄為、或是任何情緒上的刺激及快感。
如果試著去形容的話,自由的感覺,比較像是當我們身處在大自然中,那種身心放鬆,與周圍合而為一的感覺。
或者,我們也可以簡單地這樣說:這種自由、敞開、放鬆,其實就是快樂。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,一種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的刺激就有的喜悅,一種自然而然的寧靜。
認識自己,接近真實的自己,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找回身心平衡的過程。當我們找回平衡,一個人自然就快樂、平靜、自由、自在了。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你,自在嗎?
當你是自在的,你自己,就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