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日練習

簡單而微小的改變

如何面對恐懼,踏出自我改變的第一步? - 認識自己的練習 008

Posted at — Oct 13, 2020

今天的練習,我想討論「恐懼」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找到方法來應對它。

恐懼的歷史

在人類還處於穴居、採獵的遠古時代,「恐懼」是一個幫助我們的祖先能夠生存下去的重要情緒。當時的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,生存環境極其惡劣,周圍隨時出沒著各種毒蛇猛獸,若是一個不小心,可能就會受到致命的襲擊。

當草叢中似乎有東西在鑽動時,下意識產生的恐懼情緒,促使著我們的祖先分泌更多腎下腺素,做出「戰或逃」的反應,來提高自己的生存機率。

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。我們會發現,即使經過了數十萬年的演化,同樣的習慣,似乎沒有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安全,而有所改變。

即便致命的威脅已經不再那麼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,這個時代的我們,仍然時常會感到恐懼或害怕。害怕找不到下一份工作、害怕告白被拒絕、害怕在眾人面前上台說話、害怕做出改變、害怕失敗、害怕未知的未來⋯⋯。

這樣的害怕,可能讓我們更警覺、更積極地去面對問題,但也可能讓我們消耗心力,在負面的情緒中削弱了自己的行動能力。

恐懼的本質是什麼

在《恐懼OUT:想法改變,人生也會跟著變》一書中,作者傑佛斯博士寫了這麼一段話:

我們害怕開始,也害怕結束;我們害怕改變,也害怕一成不變;我們害怕成功,也害怕失敗;我們害怕活著,也害怕死亡。

看起來,我們對於所有事,好像都能夠感到害怕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傑佛斯博士進一步將恐懼解構成三個層級:

  1. 層級一:對事件的恐懼
  2. 層級二:內在的恐懼
  3. 層級三:所有恐懼的根源

一級恐懼

第一級的恐懼主要是對於事件的恐懼。作者又將它分為兩類,第一類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恐懼,例如衰老、退休、獨處、天災、改變、失去經濟來源、死亡、疾病、意外等。

第二類則是對要採取的行動感到恐懼,例如換工作、做決定、重返校園、結交朋友、開始或結束一段戀情、看醫生、面試、演講、犯錯等。

二級恐懼

第二級的恐懼,把焦點從我們面對的外在事件,轉移到我們的內心世界裡。這一級的恐懼與自我形象、自我認同較為相關,例如成功、失敗、被拒絕、被反對、受騙、無助感、脆弱感、形象受損等。

我們可以發現,這一級的恐懼會影響我們所採取的行動。例如一個害怕被拒絕、害怕失敗的人,在生活中面對人際關係,或工作上的困難時,可能就會較為吃力,無法採取真正對自己有效的行動來處理問題。

三級恐懼

第三級的恐懼,作者認為是所有恐懼的根源,那便是:

我無法應付!

這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可以用造句的形式來解釋第三級的恐懼。接下來我們可以用「我無法應付X」這個句子來造句,X可以填入任何一級或二級的恐懼:

我們可以看到,在每一個恐懼的背後,我們真正擔憂的,其實或許只有一件事,那便是我們無法處理生活中將要發生的狀況。說穿了好像很簡單,但面對未知的未來時,我們有可能因為過於擔憂而陷入自我懷疑、自我挫敗的泥沼,卻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,導致忘了要如何實際地去面對問題。

當我們可以辨識出原來自己的擔憂是「我無法應付」,下一步便可以開始思考「我要如何應付」,從焦慮不安、恐慌蔓延的狀態,轉為面對情境、尋找解決方案的模式。

攀爬你的恐懼階梯

那麼,我們可以如何應對恐懼呢?接下來我將會介紹「恐懼階梯」這個方法。

所謂的恐懼階梯,其實是在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簡稱CBT)中,用來幫助我們面對焦慮及恐慌的一種做法。首先,我們需要找出自己生活中感到害怕、恐懼、焦慮、緊張、不安的任何一個事件或情境。

再來,我們可以將這個事件拆解或縮小為幾個步驟,讓自己可以一步一步克服內心的障礙,就像在樓梯上一階一階向上爬的感覺。

舉例來說,若我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和人搭話、聊天,而對「出席有許多陌生人的社交場合」這個情境感到恐懼,那麼我也許可以將它拆解成以下的階層:

  1. 第一階:在家中對著鏡子自我介紹。
  2. 第二階:對著熟悉、信任的家人朋友自我介紹。
  3. 第三階:準備一些時事話題或有趣的故事,自己在家中跟自己聊天對話。
  4. 第四階:使用自己準備的話題和熟識的朋友聊天。
  5. 第五階:在咖啡店或便利超商時,嘗試和櫃檯的店員搭話。
  6. 第六階:嘗試在有陌生人的社交場合,主動開啟話題。

製作完恐懼階梯後,我們便可以使用這個階層表,從第一階開始演練,當自己能夠適應一個階層的情境時,再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練習,直到我們能夠去嘗試原本因為恐懼而無法去做的事。

這也是所謂「從小處著手」的力量。我們不去要求自己一定要在第一次就做到最好,而是給自己一些時間,不要給自己過高的期待和苛責,一步一步地去完成一件事。

延伸:心像的運用

在我們攀爬自己的恐懼階梯時,對於某些要採取的行動,我們可能還是會難以跨出第一步,此時也可以運用所謂的「心像」技巧。

在運動比賽中,有些成功執行「關鍵一擊」後的選手,在接受採訪時會提到,他在場邊等待上場的期間,心中就已經不斷在想像待會他成功執行關鍵一擊的畫面。

這就好像在心中播放電影一樣。在上場之前,他已經在心中完整想像在場上可能發生的所有狀況,包括隊友會如何行動,對手會如何反應,自己做了什麼樣的動作,採取了什麼策略⋯⋯等等。他已經在心中不斷想像所有的細節,直到這些細節最終成為事實。

這便是所謂的「心像」。心像就好像是我們在自己內心的彩排,讓我們能夠在實際的狀況發生之前,做好所有能做的準備。

當然,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照著我們的想像發展。那些能夠在比賽關鍵有好表現的選手,絕對需要相當的比賽經驗、判斷力以及實力,才能有如此的成就。

當我們面對恐懼而無法行動時,也可以運用這個技巧,在腦海中先預想所有的可能性,想像自己會如何應對、處理,讓自己在實際的情境裡面不會手忙腳亂,降低因為情緒所帶給自己的影響。

一定要克服恐懼嗎?

討論完了面對恐懼的方法,最後我想再提出一個問題:我們是否一定要學會克服恐懼呢?

我想說的是:不一定!別忘了,恐懼對我們來說,也是一個讓我們發現環境中危險的重要工具。

它就像是警報器,能夠幫助我們分辨哪裡有危險,許多時候,我們正是因為恐懼,而遠離了可能的意外。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,並不代表我們一定出了什麼問題,我們可以花一些時間好好想想,眼前的情境,我應該盡可能遠離,或是好好的去面對呢?怎樣的做法,才是對我有幫助的?

如果眼前的情境對自己只有負面的影響、只會造成傷害,那麼盡全力想辦法遠離,絕對是明智的選擇。但如果我們面對的問題,是有機會透過嘗試,而逐漸克服的呢?作者在書中,也提醒了我們:

相較之下,對生活的無助感要比恐懼的阻力可怕許多。

練習時間

  1. 找出你在生活當中害怕的人事物或情境,使用一級、二級、三級恐懼的方法,來看看自己真正害怕的,到底是什麼?
  2. 如果你希望克服這個恐懼,也可以設計屬於你的恐懼階梯,在生活中練習。

希望今天練習能幫助你開始面對心中的恐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