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探索:找到屬於你的故事

當你需要自我介紹、寫自傳、或是在需要敘述過去經驗的場合時,是否會不知道從何說起?也許你會認為是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,有時候聽到別人精彩的故事,相較之下自己的經歷好像就遜色了、不值一提了。

這不一定是因為你不懂得表達,或是沒有好的經歷和故事,而可能是你還不夠了解自己。
如果你也有以上的困擾,希望能夠做些改變的話,在《你可以不遷就》(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? A Practical Manual for Job-Hunters and Career-Changers)一書中,作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來協助讀者找出自己的故事。我自己嘗試後的感覺是,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較不容易注意到的一些面向,並且能夠以架構性的方式幫助我們寫出清楚易懂的故事。

以下是我對這個方法簡單的整理。

如何找到適合的故事? #

首先,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故事的話,你可以先試著從以下的提示中找點靈感,你的故事可能是這樣的(列表引用自書中):

  • 它和我人生的其他時候相比,很不尋常或是有點矛盾
  • 公開呈現出我的能力
  • 是關於一個和我的工作非常遙遠的領域 (娛樂、學習等等)
  • 這件事的結果,使我印象深刻
  • 能呈現出我面對挑戰/覺得自豪的一面,因為這件事:
    • 我本來做不到
    • 我身邊的朋友做不到
    • 原本我應該沒有能力做到
    • 我以為只有我爸爸/媽媽會做
    • 原本應該只有受過訓練的專家權威有能力做
    • 有人認為我做不到
    • 我的同儕做不到/沒有這麼做
    • 最優秀/傑出/有名的人才能做/也做不到
    • 我不具備做這件事應有的學歷/訓練
    • 通常是異性的人在做
  • 我還想再做這件事,而且要:
    • 在相似/不同的情境下
    • 和相似/不同的人
    • 這次不收費用/這次要收費用
  • 這件事讓我很興奮,因為:
    • 我之前沒有做過
    • 這件事是禁忌
    • 有身體上的危險
    • 要負擔財務上的風險
    • 以前沒人做過
    • 需要(身體/心智)長時間投入,持續努力
    • 讓我可以和某個人平起平坐
  • 我當時很喜歡做這件事,因為:
    • 我就是喜歡這一類的事
    • 一起合作的人非常棒
    • 反正我沒有什麼損失
    • 這件事可以支持/證明我已經選定的專業目標

寫故事的方法 #

找到適合的題材之後,下一步就是把它寫成文字了,你的故事當中,必須包含以下幾種元素:

  • 目標 (你想要達成什麼事)
  • 你遇到的某種困難、阻礙、限制 (個人考量或客觀因素)
  • 描述你做了哪些事,如何完成每個步驟 (解釋你如何達成最終目標,克服困難與阻礙)
  • 描述最終結果
  • 試著用一些量化數據表達你對成果的評價

以下是我的範例:

前一陣子,我開始練習跑步,希望自己能夠跑到半程馬拉松的二十一公里(目標)。但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跑步很無聊,體力也沒有特別好,跑個三公里就快受不了了。開始跑步後因為太過急躁,還讓自己的腳受了好幾次傷。(困難)但我還是定期練習,距離跑不長沒關係,從一開始的兩公里、三公里、五公里,一路加到目標的二十一公里。過程中也參考論壇和各大運動網站上關於跑步的資訊,了解何謂正確的跑步姿勢、如何安排訓練課表、如何休息恢復,等等。有了這些資訊之後,我便開始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,和實際跑步的經驗,來擬定自己的訓練方式。(做了哪些嘗試)於是,在開始跑步約半年後,我自己首次跑到了二十一公里的距離。(結果、量化評價)

從故事中看到自己的特質 #

在書中,作者建議寫七個這樣的故事,來找到自己的能力特質。書中附了一份特質列表讓讀者對照,如有需要可以再參考《你可以不遷就》一書。你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人格特質的詞彙列表,來找到符合自己的能力。從我以上舉例的故事裡,我找到的能力和特質會是:組織、總結、摘要(和資訊有關的能力)、成就導向、貫徹始終、仔細詳盡(人格特質)。